top of page

永續循環島之願景

地球資源在人類線性經濟「開採—製造—消費—拋棄」的長期消耗下已無法支應,大家了解到必須限制此種生產模式,以「製造—使用—循環」的循環經濟模式替代,透過產品設計、優化、回收等措施,減緩、封閉與縮小物質與能量循環,使得資源的投入與廢棄、碳排達到平衡,才能使得環境永續生存。

 

要做到循環經濟其實不容易,需要公私產官學各方合作協力方能達到,在廠商面,首先應從產品設計和製程等著手,以生命週期思維出發,提高生產流程之資源效率、設計出更耐用、易於維修的產品,減少廢棄物產生,或使廢棄物資源化;生物材料無毒,可分解回歸自然,非生物材料以最小耗能保留最高品質,可再生、回收、高價值的循環利用。產品使用之後,當部分零件或產品生命週期結束時,應避免淘汰或報廢,而能透過修理、升級、再製造的方式重新賦予產品價值,啟動產品循環,維持經濟效能。另外,企業亦可以發展產品與服務整合的創新商業模式,將原本需透過購買取得使用權的商品,轉變成提供各種租賃、共享機制,使得其不單靠製造生產即能獲利,才更有動力去回收被使用過的商品,讓商品或零件可以被重新整理再利用。

 

政府政策面的引導更是資源永續成功的關鍵,以各種方法與誘因推動循環經濟已刻不容緩:鼓勵技術研發與創新、強化回收體系,推動生產者負起產品使用後的回收、再利用或處理的責任;使用再生能源,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,從源頭解決資源缺乏的問題。同時推動綠色採購,並透過共享平台, 建立監督機制,確保二次料或再利用產品的品質,以完備再利用規範。

 

另一個簡單而收效大的方式是產業群聚共生,共用基礎設施,透過物質、能源、水或是副產品的交換、互補,減少生產過程中廢棄物、原料、及能源的浪費,同時降低生產的成本,讓工業區跳脫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兩難。例如丹麥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,以煉油廠扮演著推動產業共生的關鍵角色,園區內的石膏廠以煉油廠排出的熱氣作為烘乾石膏板能源,發電廠之取水管與煉油廠管線互連,藉此可調節雙方用水,燃燒發電後的灰碴送至水泥廠作為水泥原料,利用各產業間能資源互補的特性,有效的提升資源使用效率,達到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局面。

 

至於在溫室氣體排放占比率最高的建築營建業來說,如何減碳更是責無旁貸,除了現有回收的煤灰、爐石等作為建材或填海造陸之材料外,在工程設施方面,宜透過長壽設計,維護和延長建築物主要結構之生命週期,或是採用可逆式的構造設計;空間配置層次之隔間、地板、室內裝修......等使用容易拆卸、重組之材料與產品做彈性設計,建築元件以模組化、多元化來因應未來變化,務求每個階段都以內循環創造最高之價值:最後,才是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,使用舊有建築元件、回收材料。以政府之力成立建材護照、建材銀行、交換與流通的平臺系統,訂定建材拆卸與再利用計畫,包含記錄元件品質、訂定拆除指南、規劃拆除後的搬運存放空間及建材流向等。

 

循環經濟在國內可說尚在起步階段,澎湖是個海島,對於永續環境有其急迫性,在其特殊的環境地理條件下,地方的天然廢棄物如咾咕石砂砱、蚵殼等都是很好的營建材料,也可以用產業共生園區的概念作為循環示範的基地。本次青灣競圖主辦營運單位推廣永續設計的用心值得鼓勵,若是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,透過這次競圖能夠開啟循環設計嘗試的大門,從設計端蔓延到實質的做法,其實是有可能達到某種循環經濟前緣開始的亮點,領頭邁向永續循環島的終極目標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