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建築的結構密碼

人類建造房屋的基本目的就是遮風避雨,抵抗大自然力量的侵害,而房屋的結構就是這個遮風避雨地方的骨架,讓人有一個安全生活的空間;結構必須抵抗大自然的風、雨、地震等力量,也必須抵抗重力支撐自己的重量,因此必定會展現某種程度的堅固性,早期西方的建築因為材料多為石材,更可以清楚的看到「強壯」、「厚重」的特性。到了近代,由於鋼鐵、玻璃材料的產生,對於建築的觀念開始轉變,1996年美國MOMA舉辦「輕構造」(Light Construction)建築展,即預言:「現代建築在經歷了紀念性、粗野主義等過於沉重化的表現之後,輕質、飄逸與精緻將成為下世紀建築的要旨。」、「在這種輕巧的建築中,建築物看似無形,結構分散了重量,立面呈現未知與模糊性。」或許是因為時代文化、社會的需求,在一個建築載體中呈現對於重力邏輯抵觸的概念,滿足了人們於現實世界中虛幻想像的不真實感;從那時候起,這種故意翻轉強壯安全性結構力量,甚至讓建築產生漂浮感的輕建築持續受到大家的矚目,直到今日。

 

建築的輕盈包含實體層面和心理層面,前者指質量或受力小,後者則指視覺心理的重量感覺負荷較小,沉重感的減輕,甚至會犧牲實體層面的輕來換取心理層面的輕。正如日本結構設計師大野博史所說:「當代很多建築看上去很輕,其實它們都很重,就單位密度而言,甚至是更重了,他們只是看上去很輕。」建築可以通過形體、結構、材質、色彩、質感、環境等諸多要素體現其輕盈的特質。其中最主要的,當然就是對重力和結構常識的翻轉了。

 

輕建築與日本傳統講求輕盈空靈、清淡閑寂等禪宗思想甚為契合,也有很多建築師以此概念發想做設計,例如伊東豐雄、妹島和世、西澤立衛、隈研吾、藤本壯介、石上純也等。我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,為什麼同屬於地震帶的日本,建築物柱子可以那麼細?後來才知道其中有一些巧門,也就是結構設計的密碼;有些是把水平力和垂直力由不同構件來分擔承受力量,讓僅受垂直重力、較細的的柱子放在視覺容易觀看到的地方,真正承受比較大的水平力的構件由其他元素來負擔;例如有些是把受力的結構元件藏在看起來不像是結構的牆、樓梯或其他物件、家具、形體中,讓人感覺不到結構的存在,而減輕對其力量的感知。甚至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,將受力放置於最有結構效率的位置上,或是預作結構變形力的處理如預拱的手法……等,配合精準的結構計算,都能減少構件的斷面尺寸;此外,構件交接處的設計也可以把複雜的接頭簡單化或隱藏起來,如此可以獲得乾淨清爽的外觀效果而顯得輕盈。

 

近來藉由電腦結構計算的輔助、與材料科學的一日千里,使得建築可以產生更大膽的想像和更多的可能性,配合時代的進步,我們實應擴大我們的視野,接收更多樣的知識,並與結構工程師充分溝通合作,才能夠更把握建築結構的奧秘,進而展現個人的巧思與價值。本期感謝姜毓洲博士籌劃並邀稿作品,讓我們知道藏在結構後面的精心設計,的確是支撐建築顯得更加出色的重要推進力量,正如姜博士文中所言,不論是外顯作為設計元素的結構設計、或是藏力於肉眼所不見的巧妙系統,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的去思考與設計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