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建築人的成年禮

畢業設計一直被稱為建築人的成年禮,每一個建築系的學生都必須經過這樣一個尋找、思考、提問、嘗試、解決、痛苦、熬鍊、堅持、脫胎換骨的過程,經過一年的時間規劃管理,學習建築人完整專業訓練做事的態度。

 

每個學校甚至老師指導畢業設計的重點都不同,有的重視議題的發揮和其深度與廣度、有的重視作品表達的完整性、有的重視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、有的重視空間的表現性、創意或獨特性,近年來也涵蓋了更多元的方向,除了反應現實社會潮流的諸多議題:如老人、長照、環境、永續、再生、自然、地景、歷史外,更包括結構、技術、構築與材料的探索,多元激盪下呈現出五花八門的面貌。畢業設計作品的表達除了基本的圖說外,更不乏具有小說敘事性、戲劇性、詩意、哲學性的感染穿透力,當然也不免有人有空洞、虛無、自說自話、無病呻吟的問題,甚至只有議題不見解決方案的例子,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,學生肯定自己、得到救贖,並將其應用在日後對事物的處理方式上,可說也算達成階段性教育的目的了。

 

若要更深一層的剖析畢業設計的目標和期待,可把它當成是學校教育跨入社會職場的門檻交界的成績單,在此能形塑個人理想的烏托邦,這是以後現實的框架下不太可能有的機會;作品的表達就是練習與人的溝通和對話,如何在有系統的邏輯論述下,納入本身的思考和批判性,並以具有創意和風格的完整表達,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經此訓練,可突破既有框架和常規的思考模式,學習團隊溝通和作業相處模式,由此提高個人的眼界,儲備人生長跑的動力和能量。

 

本期感謝曾令理老師協助策劃,身為早期大評圖的參與者,她除了本屆的畢業設計評圖作品外,更策劃了「後來的我們」、「外面的他們」兩個單元,讓畢業設計的主題有了時間與地理擴展的向度,也讓我們看到了世界不同的角落發生的畢業設計現場,包括我們比較不熟悉的北歐芬蘭、挪威、丹麥,和南歐義大利、西班牙,及德國、馬來西亞等國,看到了許多不同於我們熟悉的運作模式,與更為自由、開放、包容、活潑、跨領域的做法,值得我們借鏡。

 

另外一個比較值得我們思索的是:雖然也有認為大評圖老師或路線成分過重而覺得不公平的聲音,但不可諱言的是:曾經參與大評圖的都是建築系中的佼佼者,然而追蹤下來仍有許多人後續跨至其他相關或不相關的領域,或是甚至不願被採訪顯示已完全脫離這個圈子的人,雖然個人志願興趣、喜好熱情不一,成就也不應該用單一標準價值來衡量,外人更不應該妄加置啄,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覺得建築這個行業無法委身呢?我們的熱情是如何被抹煞的?是否我們應該努力讓執業環境更好、更友善呢?我們做老師、老闆的人是否也該想想:我們真的能夠要求他人無怨無悔的付出,用時間、健康、家庭來做交換成就個人的光環嗎?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