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在改變的時代遇見未來

未來學家 Heidi Toffler 曾指出人類歷史上有三次波動:

  1. 早期人類從遊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

  2. 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(1780~1830~)

  3. 人類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時代 (1960~)

從前農業社會持續了千年之久,工業社會持續百年,資訊時代「摩爾定律」變動週期縮短到「兩年」、「18個月」;農業時代利用人工,因此有人即有財,工業時代利用機器,所以擁有機器的企業主、資本家掌握了大多數財富,在今天資訊時代,利用電腦、網路、人工智慧,社會人際與經濟模式不同於以往,重要的是倚靠智慧與掌握資訊,所以「在改變的時代改變自己」,改變慣性、因應變動,做出修正與調整,是今天我們面對的挑戰。

台灣建築報導今年(2019)已邁入280期,感謝之前的總編輯為本刊奠下良好的基礎,為了面對愈來愈快速變化的時代與社會,我們嘗試採取不同於以往的作法,每月邀請一特約主編來策劃內容,希望在這改變的時代中,面對建築師的未來各個面向,能有更多元的廣度與深度服務讀者,包括建築師的組織與社會責任、未來的居住生活、高齡少子化社會的樣貌、以及建築師因應資訊時代工具與技能的翻轉………等等,都是我們探討的主題。

 

在面對極端氣候可能產生的災害威脅,建築師必須更謹慎、也應該讓大眾更了解建築師負擔的工作與責任分際;這本當是公會的責任,然而此部分公會的效能不彰,雖然值得慶幸的是各地方公會已對此有所認知而亟思改變,也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作為,只是作為龍頭老大的台北市公會與全國公會依然是不動如山,甚至陷入泥淖而毫無作為;因此本期邀請呂欽文建築師作為特約主編,以「建築師的大家庭」為主題,從各面相探討公會的角色;另外,感謝客座馬萱人小姐帶來的韓國建築師協會(非公會)舉辦的「建築文化節」之呈現,讓我們看到這位鄰居的活力,也讓我們興起「為什麼我們不能?」的思考。

 

濟州「2018韓國建築文化節」是由「韓國建築師協會」(Kore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,KIA,1957年創立)每年所辦的建築盛會;KIA與「大韓國建築士協會」(Korea Institute of Registered Architects,KIRA,創辦於1965年,即為我國的建築師公會)不同,成員包括建築學者、非註冊建築師等,是「國際建築師聯盟」(Union of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,UIA)的一員,它與KIRA並不互斥,兩者也常合作活動。KIA擔負了更多對外發聲並與非建築人溝通的任務,配合每年10月第一個周一「世界建築節」,在10至12月皆會舉行「建築師嘉年華」(Architect‘s Festival)或「建築文化節」,包括舉行建築展、建築攝影展、國際研討會、競圖比賽,建築論文徵文、建築學院(為各年齡層民眾提供各式建築教育)、兒童建築工作坊、建築電影播放、建築脫口秀(邀請韓國當紅的建築師,到現場接受觀眾挑戰、提問),以及建築之旅等等。其經費由韓國中央政府支援10%左右的預算,90%則由地方政府幫忙,真有不足則由熱心會員支應。

 

濟州其實算是韓國的偏鄉島嶼,但他們反而將此劣勢找到新的利基,本次策展的主題「多彩島市」與「黑潮海流:東亞海洋建築絲綢之路」,結合了台灣(以宜蘭、台東代表)與濟州,日本沖繩與九州(以鹿兒島市、長崎市代表)的地域建築簡介與現場採訪成果。希望藉著黑潮的海洋連結,標示出新的地域建築之可能。

 

由此「濟州建築文化節」的案例帶給我們幾個思考:

一是:許多國家例如我們隔壁的日、韓,皆同時有建築師公會與協會,各負擔不同的任務,我們的建築師公會似乎在提升建築師形象方面效果不彰,這方面的工作是否有可能由另一個協會組織來負擔呢?

二: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,我們的思維能否更開放?更放眼於國際的視野?還是仍然小鼻子小眼睛的只看到島內建築師狹隘的工作機會?

 

在改變的時代,我們要做好準備、面對未來,但是,仍有一些不變的核心價值,值得我們去堅持,在變與不變之間,用智慧拿捏分寸,這是擁抱未來最好的武器。

bottom of page